保亭北放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

待復核

據武漢晚報日前報道,10月份在網絡上瘋傳的《拆遷5年安置未果?八旬老人住“紙箱房”喊冤》一事經確認為假新聞:老人的孫子為了多獲得3套還建房,吸引輿論關注而一手炮制了此新聞。事實上,這位老人的孫子已獲得了4套還建房!如此劇情“反轉”,在令人大跌眼鏡的同時,也不得不令筆者聯(lián)想到新聞媒體對征地拆遷領域關注后的副作用問題。

首先,有一個問題不難明確,即這樣的假新聞的出現(xiàn),是對政府形象的嚴重貶損,是對我國征地拆遷領域法治環(huán)境的極度抹黑踐踏,而絕不僅僅是一則無關痛癢的假新聞而已。征地拆遷,本質上就是政府和群眾間的活動,強調群眾無家可歸住進了紙糊的房子,就是強調政府無良、黑心。這樣的圖片在網絡上一經傳播,對政府公信力的殺傷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。此類負面消息的頻頻出現(xiàn),就會擴大潛在的被征收人直至普通群眾與政府、行政機關之間的心理上的互不信任,其負面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。事實上,在現(xiàn)階段,征地拆遷4個字本身就是一組負面詞匯。當這4個字出來的時候,首先映入大家腦海中的絕不是“文明和諧”“公正法治”等正能量,而很可能是“暴力強拆”“縱火自焚”等極度陰暗、負面的詞匯。這一切,一方面是法治不健全的現(xiàn)實使然,一方面也是拜新聞媒體所賜。也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,諸如“和諧拆遷”等新聞完全被隱藏在了邊邊角角而難以“見光”,反而是負面消息大行其道。長此下去,惡性循環(huán),后果本就難以預料,而如今人為炮制的假新聞居然傳播無阻,則更是令人唏噓。

試問,新聞的生命——真實性,被最初發(fā)布此圖片、報道此新聞的媒體置于了何處?普通群眾又如何能擁有一雙能夠從各大門戶網站的瘋狂轉載中“霧里看花、水中望月”的慧眼?對不起,群眾沒有這樣的本事,更沒有這樣的義務。在這起案件中,炮制假新聞的當事人楊某固然可惡,但真正的罪魁禍首卻是個別不負責任的媒體。誠如武漢晚報的這篇辨?zhèn)螆蟮乐兴?,媒體關心的是新聞圖片是否奪人眼球,能引起巨大的點擊、轉發(fā)量,因而對事后的證偽報道缺乏興趣。那么試問,媒體還有沒有職業(yè)道德可言?倘若確因當初審核不嚴而草率發(fā)布了這則消息,那么既然如今消息已被證偽,及時作出更正難道不是“知錯就改”所應為的行為么?

另一方面,政府在此事件上的反應也較為不力。如何第一時間阻斷假新聞的傳播,及時發(fā)布符合事實的證偽消息,這是政府的職責。在這樣的污蔑、中傷面前,政府絕不可以“寬容大度”,否則受傷害的將絕不僅僅是政府自身,而是整個征地拆遷領域乃至于整個國家的法治環(huán)境。(王宇/文)

 

返回頂部